普贤行愿品常识网

岳飞简介_岳飞的资料_岳飞的故事传奇死因

发布时间:2022-10-30 10:17:53作者:普贤行愿品常识网
岳飞简介_岳飞的资料_岳飞的故事传奇死因 岳飞简介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在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著有《岳忠武王文集》。


  岳飞人物生平

  三次投戎

  公元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岳飞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 的一个普通农家。传说岳飞出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故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

  少年岳飞,为人沉厚寡言,常负气节。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等书。曾拜周同(《说岳全传》等改为“周侗”)为师,学习骑射,能左右开弓。不久周同病故,岳飞每逢初一、十五,都亲到坟上祭奠。飞之后又拜陈广为师,学习刀枪之法,武艺“一县无敌”。岳飞生有神力,不满20岁时就能挽弓三百宋斤,开腰弩八石,“时人奇之”。

  1122年(宣和四年),童贯、蔡攸兵败于契丹,河北宣抚司官员刘韐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招募“敢战士”以御辽(一说是为征辽)。岳飞应募,经过选拔,被任命为“敢战士”中的一名分队长。20岁的岳飞自此开始了他的军戎生活。[12]贼寇陶俊、贾进在相州作乱,岳飞请命前去除害。岳飞表现突出,带领百骑骑兵,用伏兵之计,生擒二贼以归。

  这年岳飞的父亲岳和病故,飞辞别刘韐,离开军队,赶回汤阴为父亲守孝。宣和六年,河北等路发生水灾,岳家生计艰难,岳飞为了谋生,又到河东路平定军投戎,被擢为偏校。

  1125年(宣和七年),金灭辽之后,便大举南侵攻宋。宋徽宗禅位于长子赵桓,即钦宗,次年改元靖康。东路金军渡过黄河包围开封,钦宗用李纲守卫京城,但最终还是答应议和,供奉了大批金银,许割太原等三镇与金。

  1126年(靖康元年),钦宗反悔割地,两路金军于攻破太原后会合,二次南下围困开封。钦宗在求和的同时使人送蜡书命康王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征召各路兵马以备勤王。在相州城里,武翼大夫刘浩负责招募义士,收编溃兵。从平定军突围回到家乡的岳飞目睹了金人入侵后人民惨遭杀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愤慨,意欲投军,又担忧老母年迈,妻儿力弱,在兵乱中难保安全。岳母姚氏是位深明大义的妇女,积极勉励岳飞“从戎报国”,还为岳飞后背刺上“尽忠报国(后世演义为‘精忠报国’)”四字为训。岳飞牢记母亲教诲,忍痛别过亲人,投身抗金前线。


  初露峥嵘

  靖康元年冬,康王赵构到相州,于腊月初一日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岳飞随同刘浩所部一起划归大元帅府统辖。刘浩为元帅府前军统制,赵构命他南趋濬州(今河南浚县西北)、滑州方向以作驰援开封的疑兵,自己则率领元帅府主力北上大名府。

  岳飞奉刘浩的命令,带一支三百人的骑兵小队前往魏县李固渡进行侦察。忽与金兵遭遇。岳飞一马当先,冲杀过去,轻取敌将首级,宋骑随后掩杀,金兵逃窜。初次小战,岳飞的勇敢和武艺便得到显露。

  刘浩军至濬州渡黄河,不料被金军骑兵截断,前军兵力单薄,只得追随元帅府人马北上。这时副元帅宗泽也赶到大名,赵构不纳宗泽全力营救开封之言,与汪伯彦等又继续向东平转移,只与宗泽一万人马往援开封。岳飞随刘浩部隶属宗泽,这是他初次成为宗泽的部将。泽率部众进军开德府(今河南濮阳),与金军十三战,每战皆捷。岳飞英勇奋战,以军功迁为修武郎。

  1127年(靖康二年)二月,岳飞随军转战曹州,他挥动双锏,身先士卒,直贯敌阵。宋军以白刃近战打败金军,追奔数十里。岳飞因功迁武翼郎。刘浩的两千兵马进驻广济军定陶县的柏林镇后,元帅府又命他改隶黄潜善,不再让宗泽指挥此军。这时黄潜善掌握着三万六千人马,却只知保存实力,按兵不动,使只有二万五千人的宗泽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宗泽虽取得了一些胜利,队伍却也有不少损耗,难以伤及金军元气。

  是年四月,金军从已被洗劫一空的汴京城撤出,满载着金帛、珍宝北上,徽宗、钦宗二帝和皇室成员、机要大臣、百工等三千余人都做了俘虏。北宋就此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赵构虽起用了抗战派名臣李纲为左相,但仍旧对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等人颇为器重。赵构采取黄潜善等避战南迁的政策,预备南行“巡幸”,欲退避到长安、襄阳、扬州等地。时年25岁的岳飞得知这个消息,不顾自己官卑职低,披肝沥胆,向宋高宗赵构“上书数千言”,其略云:

  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

  然而,他的耿耿丹心只换得“小臣越职,非所宜言”八字批语,并且被革除军职、军籍,逐出军营。

  岳飞的抗金决心并未因此动摇。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八月,岳飞渡河北上,奔赴抗金前线——北京大名府,在这里经过河北西路招抚使干办公事赵九龄推荐,会见了当时“声满河朔”,正多方收揽英才抗金的招抚使张所。

这是他第四次从军。张所知悉岳飞的遭遇后,十分同情,便留他在“帐前使唤”。由于岳飞的非凡见识、高超武艺,张所终于决定破格提拔他。先是“以白身借补修武郎”,继而又升为统领,后又升为统制,分隶于名将王彦部下。

  然而高宗、黄、汪等为了向金人乞和,有意打压朝中的抗金力量:先是坚决主张抗金的李纲被罢相,继而张所也因从前曾弹劾黄潜善而遭贬谪发配岭南,最终死于贬途。被张所派去收复卫州等地的王彦、岳飞一军,也因河北西路招抚司的撤销而成为孤军。

  王彦驻军卫州新乡县的石门山,为集结金军所包围,因此谨慎出战。岳飞有些年少气盛,责备王彦胆怯:“二帝蒙尘,贼据河朔,臣子当开道以迎乘舆。今不速战,而更观望,岂真欲附贼耶!”率领部下擅自出战,攻占新乡县。金军误以为王彦、岳飞军是宋军主力,于是抽调各路人马,云集新乡,准备与宋军决战。王、岳军仅七千人,被金军围困,在突围中溃散了。岳飞与王彦不和,自率部转战太行山区,其间曾多次袭击金军,生擒金将拓跋耶乌,刺死敌酋黑风大王,迫使金人暂时退却。


  再归宗泽

  李纲罢相后,东京开封府的留守宗泽就事实上成为抗金的中心人物。宗泽和北方的民间自发抗金武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收编了号称百万人的大军,积储了足供半年食用的粮草。泽委任王彦为“制置两河军事”,王彦便派人命岳飞所部“赴荣河把隘”。岳飞和王彦难以共事,便决定率领部伍南下东京开封府,再次接受宗泽的领导。宗泽珍惜岳飞的才干,体谅他的爱国之心,原谅了岳飞的违反军纪(指率队离王彦之事),留在营中听候差遣。

  十二月(1128年1月),金军大举南侵,进犯 孟州汜水关。宗泽即派岳飞为踏白使,让他率领五百骑兵前往侦察。岳飞在汜水关一带击败金军,凯旋后,即被宗泽任命为统领,不久又提升为统制。

  建炎元年冬到二年(1128年)春,金国分兵三路全军出动,在东京开封府所属及其毗邻的州县,宋金两军进行了剧烈的拉锯战。宗泽坐镇东京留守司,虽四面受敌,仍从容地调度军队,部署战斗,使金军无力攻下开封。正月里,开封市民甚至一如往时张灯结彩。岳飞于滑城之战、胙城之战、黑龙潭之战中,均表现突出,颇有战功。一日宗泽招见岳飞并授以用兵作战阵图,且说:“尔勇智材艺,虽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古法,今为偏裨尚可,他日为大将,此非万全计也。”飞回答:“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番话终于使宗泽点头称是。

  建炎二年四月以后,天气开始炎热,金军撤退,宗泽准备北伐。王彦的八字军奉宗泽之命移屯滑州。五马山的首领马扩也携带信王赵榛的信前来东京留守司。宗泽和王、马等人共同制订了北伐的计划。这年六月止,宗泽上陈述恢复大计的奏章达24次,但始终没有取得高宗的支持。年近古稀的宗泽再也支持不住,背疽发作,于七月初一含恨离世,临终前仍然高呼:“过河!过河!过河!”

  开封弃守

  宗泽死后,杜充继任东京留守。其人“性残忍好杀,而短于谋略”,置宗泽生前的计划于不顾,北伐终告夭折。

  1128年(建炎二年)八月,金军再次南侵。一次,飞奉命驻守竹芦渡,用疑兵之计打败金军,因功转武功郎。

  1129年(建炎三年)正月,岳飞奉东京留守司的命令从守卫北宋皇陵的驻地西京河南府返回开封。杜充出于排斥异己的动机,命飞向守城将领张用、王善袭击。时王善驻扎城东,张用驻扎城南,岳飞、桑仲、李宝诸人驻扎城西,均负有守卫京师重任。飞不愿自相残杀,婉言推辞,但杜充以军法问斩相威胁,勒令飞出兵。飞有以往擅自脱离王彦的教训,无法抗命,只能出战,南薰门之战,以八百人击退张、王部数万人,以功升武经大夫。杜充又派马皋等继续追击张、王部,却被打败。张用久攻淮宁不下,引军离去,自此成为游寇,后终被岳飞收降。此后飞随陈淬多次与王善作战,王善率部东流西窜,最后降金。飞因多次战功先后转武略、武德大夫,授英州刺史。

  上年八月开始南侵的金军,于是年正月又先后攻下徐州、淮阳、泗州,进袭扬州。二月初三日,南迁扬州的宋高宗得到金军攻陷天长军(安徽天长)的消息,惊慌失措,落荒逃至杭州。五月,苗刘兵变被镇压后,高宗移驾建康。就在高宗移驾建康时,杜充借“勤王”之名,行脱离危险之实,准备离开开封,前往建康。

  岳飞于六月下旬刚回军开封,就接到杜充南撤的命令。飞向充苦谏:“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捐数十万众不可得也。”充不听。飞无奈,只得率军随之南下。开封随后于次年二月陷落。


  收复建康

  高宗对杜充放弃开封的举动不加责罚,反而还命他负责长江防务,升任右相。高宗在建康稍事逗留,就又返回杭州,并派使臣杜时亮向金营呈送《致元帅书》。

  屈辱的书信,并未取得金人的怜悯。1129年秋,金军又兵分多路向南进犯 。完颜挞懒(汉名昌)领军进攻淮南,而由完颜兀术(汉名宗弼)领军直接进攻江南,直捣赵构所在的临安(杭州),只图一举灭亡南宋,占领整个宋朝领土。

  十一月初,兀术占领长江北岸和县。金军沿长江北岸东进,与李成合攻乌江,离建康不到百里。杜充向朝廷上报“督师诣采石防守”,却深居简出不做准备。岳飞入杜充寝阁,苦劝再三至于流涕,但也无济于事。

  听到金军渡江的消息后,杜充才派都统制陈淬率岳飞、戚方等将官统兵二万奔赴马家渡,又派王[王燮]的一万三千人策应。陈淬率军力战,飞率右军和金国汉军万夫长对阵,而王[王燮]不战而逃,陈淬战死,诸将皆溃,飞苦战无援,整军退屯建康东北的钟山。杜充又弃建康,逃往真州,不久降金。建康失陷。

  时岳飞的部下有叛逃者,飞慷慨陈词道:“我辈……当以忠义报国,立功名,书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为虏,溃而为盗,偷生苟活,身死名灭,岂计之得哉!建康,江左形胜之地,使胡虏盗据,何以立国?今日之事,有死无二,辄出此门者斩!”士卒皆被感动,愿随飞作战。

  兀术占领建康府后,亲率主力追赶宋高宗。高宗由越州逃向明州,随后又从明州乘船,逃到海上避难。

  完颜兀术由建康进军,接连攻下溧水、广德、安吉、湖州,直取杭州,岳飞则领军在其后方,伺机给予痛击。岳飞遣刘经率兵千人夜袭溧阳,顺利攻克了被金军占领的溧阳县城。飞亲自领军转战广德境中,六战皆捷。驻军广德军的钟村,军粮用尽,将士忍饥,却不敢扰民。

  1130年(建炎四年)初春,宜兴正被溃军骚扰,县令请岳飞来宜兴,说:“县中存粮,可供一万军士吃十年!”二月,飞进驻宜兴,屯于张渚镇。在广德和宜兴,飞收降了因政局混乱而在当地为匪的多支部队以及金军强征来的河北、河东等地签军。飞不歧视、苛待他们,伪军们都传话说:“此岳爷爷军。”争来降附。飞抗金英勇,爱民如亲,宜兴人民感恩戴德。他们说:“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

  二月,金军以舟师浮海,穷追高宗三百里未获。兀术借口“搜山检海已毕”,纵兵烧掠明州、临安等城,携带所掠全部金银财宝,从大运河水陆并进,经秀州(浙江嘉兴)、平江(江苏苏州)等地向北撤退。经过常州时,岳飞率军从宜兴赶来截击。飞四战皆捷,擒女真万户主少孛堇等十一人。常州截击战之后,飞首次得到朝廷诏令,命他配合镇江韩世忠,从左翼进击金军,伺机恢复建康。

  金军在水路与韩世忠相持达四十日,被困于黄天荡,因奸细献策才得以入江。陆路上,岳飞在四月二十五日于建康城南三十里的清水亭首战大捷,金兵横尸十五里。

  五月初,飞在建康南面的牛头山扎营,在夜间以百人敢死队骚扰金军,金军伤亡甚大。兀术准备放弃建康,先在城中大肆杀掠和破坏,然后从建康西北的靖安镇(亦称龙湾)向北岸的宣化镇渡江。飞领骑三百、步兵二千冲下牛头山,大破金军,进据新城。又追至靖安,消灭了未及渡江的金军。建康得以收复。

  建康战役历时半月,岳家军仅斩女真兵就“无虑三千”,擒获二十多名军官。这是岳家军的首次辉煌胜利。

  是年四月,岳飞已归属御前右军都统制、浙西江东制置使张俊部下。飞收复建康后,张俊要把飞派往饶州,扼守江南东、西两路。但飞十分重视守卫建康的战略意义。五月下旬,岳飞亲自押解战俘去行在越州,生平第一次觐见宋高宗赵构。他向朝廷上奏说:“建康为要害之地,宜选兵固守。臣以为贼若渡江,必先二浙,江东、西地僻,亦恐重兵断其归路,非所向也。臣乞益兵守淮,拱护腹心。”高宗看了飞的奏章,深以为是,遂改变张俊原议,并赐予飞金带、马鞍等物。

  六月十五日,岳飞回到宜兴,在张大年家题词:近中原板荡,金贼长驱……(参见:五岳祠盟记)

  六郡归宋

  岳飞于绍兴元年至三年(1131—1133)先后平定了游寇李成、张用、曹成和吉、虔州的叛乱,升任神武后军统制。宋高宗赐御书“精忠岳飞”锦旗给飞,后又将牛皋、董先、李道等所部拨归岳家军,岳家军兵力得到扩充。

  1134年(绍兴四年)春,岳飞上《乞复襄阳札子》,提出收复陷于伪齐政权的襄阳六郡(襄阳府、郢、随、唐、邓等州、信阳军)的主张,并说:“恢复中原,此为基本。”奏议得到朝廷许可,但高宗又特别规定岳家军不得称“提兵北伐或言收复汴京”,只以收复六郡为限。

  四月十九日,岳家军又重返民族战场,由江州向鄂州挺进。在从武昌乘船渡江北上时,飞情绪昂扬地对幕僚说:“飞不擒贼帅,复旧境,不涉此江!”

  五月五日,岳家军直抵郢州城下。岳飞跃马环城一周,亲自侦察敌情。他举起马鞭,遥指东北角的敌楼说:“可贺我也!”

  六日黎明时,岳家军向郢州发起总攻。战斗异常酷烈,岳飞坐在大纛下指挥,忽然有一大块炮石飞坠在他面前,左右都为之惊避,岳飞的脚却纹丝不动。士卒攀登云梯,奋勇攻上城墙。入城后,杀敌七千余人。

  郢州收复后,分两路进军。张宪、徐庆分兵东向攻随州(湖北随州);飞领军直趋襄阳,与伪齐主将李成(原为游寇)决战。李成见郢州一日便被攻破,再无勇气据守,仓皇逃遁。十七日,岳飞兵不血刃,凯歌入襄阳。五月十八日,牛皋便与张宪、徐庆合力攻下随州城,歼灭了五千伪齐军。16岁的岳云勇冠三军,手持两杆数十斤重的铁锥枪,第一个冲上城头。

  岳飞出师大捷,震动了伪齐政权。刘豫急忙调度兵力,还请来金朝的“番贼”,与河北、河东的“签军”增援,由伪齐李成与金刘合孛堇率领,集结于邓州附近,号称有三十万大军,筑寨掘壕,以遏制岳军北上。飞遣王贵等由光化路,张宪等由横林路,前去掩杀。七月十五日,王贵、张宪在离邓州三十余里的地方,与敌军数万接战。飞又分遣王万、董先军兵,出奇突击,敌军大溃。俘金将领杨德胜等二百余人,夺马二百余匹,衣甲不计其数。只有高仲带领残部逃入邓州,闭门坚守。七月十七日,飞军攻取邓城,将士不顾矢石,蚁附而上。一场血战,邓城终被攻克。斩杀金、伪军无算。岳云又是第一个登城的勇士。岳家军攻拔邓州,活捉了高仲。飞随即派遣李道前往唐州,于二十三日收复了唐州州城。王贵和张宪同时在唐州以北三十宋里,再次击败金与伪齐联军,以掩护李道收复州城。同一天,荆湖北路安抚使司统制崔邦弼等军也攻下信阳军。

  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的胜利,震动了朝廷。高宗接到飞的捷报后,对胡松年说:“朕虽素闻岳飞行军极有纪律,未知能破敌如此。”胡松年说:“惟其有纪律,所以能破贼。”飞因功除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成为有宋一代最年轻的建节者。

  襄汉之战是南宋头一次收复了大片失地的战役,又攻取了原先由伪齐控制的唐州和信阳军,这是南宋进行局部反攻的一次大胜利。

  收复襄阳六郡后,飞奉诏移屯鄂州,临行以两千人守襄阳府和唐、邓二州,一百五十人守郢州,二百人守随州。由于飞努力整顿防务,重视发展生产,襄汉地区终于治愈伪齐蹂躏和战争的创伤,成为南宋连结川陕,北图中原的战略要地。

  名扬洞庭

  1130(建炎四年),洞庭湖地区农民军首领钟相起兵反宋,钟相被杀后,杨么等又聚集人马占领洞庭湖区,采取“陆耕水战”体制,继续与南宋朝廷对抗。宋廷视之为“心腹蓄毒”,曾多次遣使招安、派兵征剿,却都铩羽而归。

  1135年(绍兴五年)二月,高宗命宰相张浚为诸路兵马都督,岳飞为荆湖南、北、襄阳府路制置使,率领约五万人马前往镇压。岳飞于三月由池州进军,四月到达潭州。飞首先招降了杨么部将黄佐,又让其回到湖中招降杨么部众,先后来降者两千三百余人。

  四月,飞一面继续招降,一面乘机攻打外围营寨。首先命黄佐攻击周伦水寨,周伦败走,部卒被杀死和坠入湖中者甚众,寨栅粮船全被焚烧。接着,岳飞又让此前屡被杨么打败的任士安出战诱敌,飞事先设下伏兵,待士安精力垂困时,伏兵乃起,四面围击,大获全胜。

  五月,朝廷命张浚回朝,浚认为杨么水寨一时难以攻破,岳飞则向张浚保证:除去从潭州(今湖南长沙)到洞庭来往路程,八日内一定会“俘诸囚于都督之庭”。岳飞到鼎州,先遣降人杨华为间,入寨潜结杨么属下,诱降义军;同时,置寨列舰,实施军事威胁。六月初二,黄佐受飞命,由飞机密官黄纵随行,赴杨钦营寨招降。结果杨钦率全寨一万余人(其中战士三千余人),乘船数百艘,投降岳飞。飞立即报请朝廷予以封赏。杨钦又为岳飞劝降了全琮、刘诜等部。

  杨么军大部被瓦解,惟杨么、夏诚仍据寨自固。岳飞知湖区地势艰险莫测,且舟师水战不及杨么车船,遂先遣人开堰闸泄水,放木筏堵塞湖中诸港,散青草于湖面,以滞车船。继以杨钦为向导,率军进围杨么寨。杨么率众突围,力战失利,被俘后处死。夏诚死守其寨,亦被官军攻破。

  对被俘人员,有人主张全部杀死,岳飞以各首领或率众降宋,或已被处置,告诫诸将不得滥杀无辜;凡精壮之士,一律收编入伍;而老弱瘦软、不堪服役者,皆“各给米粮令归田”。这样所得丁壮五六万,被安置归业的二万七千余户,十万余人。缴获船舶一千余只。飞携带一切缴获器物,返回潭州,向张浚复命。此役全程,从初二日招降杨钦到初十日大获全胜,恰好八日。张浚感叹说:“岳侯殆神算也。”岳飞以平杨么之功加检校少保,进封武昌郡开国公,后又升荆湖北路、襄阳府路招讨使。

  两度北伐

  1136年(绍兴六年)初,由宰相张浚兼任都督诸路军马事,于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北伐中原。张浚命令岳飞进军襄阳,作好直捣中原的准备。

  二月,岳飞于鄂州(今湖北武汉武昌)发布讨伐伪齐的檄令,并积极做好进军襄阳的军事部署。不料在三月,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飞悲痛不已,目疾复发,他一面奏报朝廷,一面自行解职,扶母灵柩至庐山安葬。并接连上表,乞守三年终丧之制。

  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岳飞忠孝难以两全,赶回军中,七月正式誓师北伐。岳家军兵分两路:一路往东北,由熟悉京西地理的牛皋统领,直奔镇汝军,牛皋早年在汝州鲁山县同金军作战,此时重返故地,精神抖擞,一战即攻克汝城,生擒伪齐守将薛亨,紧接着又乘胜攻克颍州,为这次北伐建立首功。另一路王贵、郝晸、董先等,向西北方向进军,在攻克卢氏县后,又西取商(陕西商县)、虢(河南灵宝),东下伊阳(河南嵩县),一路缴获粮食十五万石,降众数万。杨再兴大败伪齐张宣赞人马,收复长水县(今河南洛宁县西);王贵在收复虢州后,又率军向西,力拔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等县城,席卷了商州全境。

  岳家军北伐大捷,宋廷为此下诏嘉奖说:"遂复商於之地,尽收虢洛之城","长驱将入于三川,震响傍惊于五路"。收复商、虢等城后,飞向朝廷请示:如形势有利,将命王贵、牛皋两路合兵,自伊洛直渡黄河,与太行忠义民兵配合作战,收复河北失地。但他的进军计划没有取得朝廷支持。于收复卢氏、长水之后的第十七天,终因“孤军无援”和“以粮不济”,不得不退师鄂州。岳飞夺回商、虢等地,伪齐刘豫大为震惊。是年九月,刘豫筹集三十万人马,号称七十万,向淮西发动进攻。高宗得报后,认为刘光世、张俊不足以守江淮防线,要调岳飞军沿江东下。诏书到达鄂州时,岳飞正苦于目疾。但他并未犹豫,立即向九江进发。赶到九江时,淮西战事已告结束。

  完颜兀术看到岳飞移军东下,中线空虚,有可乘之机,便于十月底、十一月初与伪齐合兵,向襄汉地区发动猛烈进攻。飞接到多地的告急军情后,当机立断,调集二万精锐第三次出师北伐。

  岳飞出师到达各地之前,部将寇成、王贵、秦祐等已多次打退敌军进攻。岳飞大军开到前线,给守城将士以极大鼓舞,军威更振。商州转危为安。襄汉战线也因岳飞大军的到来,敌军不战而退。飞又准备收复蔡州,因见州城防守严密,“势不可攻”,乃作罢。

  按照朝廷“规模素定,必不徒行”的意旨,飞此时已胜利完成任务,加之所带军粮有限,便决定还师鄂州。飞撤军前,为避免遭敌追击,命王贵、董先向蔡州城发动一次进攻,以作掩蔽。但飞军撤退的消息传到敌营后,李成果然立即布置追击。董先、王贵等率军退到白塔地方,李成亲率刘复、孔彦舟等十员大将,合力追来。飞率军迎击,经过激战,擒获伪齐将领数十人,俘数千人,马三千六百匹,衣甲器仗无计其数。敌兵尸体填满溪谷,拥坠入水而死者无算。

  岳飞对被俘伪齐士卒,均散钱遣返还乡。并对他们说:“汝皆中原百姓,国家赤子,不幸为刘豫驱而至此。今释汝,见中原之民,悉告以朝廷恩德,俟大军前进恢复,各率豪杰来应官军!”

  君臣嫌隙

  1137年(绍兴七年)二月,岳飞奉诏入朝觐见高宗,其间曾与高宗作《良马对》,后又扈从高宗至建康,飞的官职也升至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一日高宗把飞召至“寝阁”,向飞授命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44]准备将刘光世所部王德、郦琼等兵马五万余人隶属于飞。这是朝廷因刘光世在淮上之役希图换防避战,退军当涂几误大事,被剥夺兵柄后作出的措置。

  岳飞见部队得到扩充,收复中原有望,心情异常激动,便亲手写成一道《乞出师札子》。飞陈述了自己恢复中原的规划,而且提出要“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以归故国。使宗庙再安,百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之忧”。此时岳飞已不再提及迎还“二圣”或者“渊圣(宋钦宗)”之事,只将钦宗包括在“天眷”之中。

  高宗览飞奏疏后,亲赐御札嘉奖。拨刘光世军与飞,似成定局,不意张浚和秦桧从中梗阻,高宗听从张浚之议,置已决之“前议”于不顾,又下诏给飞说:“淮西合军,颇有曲折。”不将刘光世军拨与岳飞。张浚见了岳飞,撇开归刘军与飞之“前议”,以淮西军中人事安排相问,岳飞耿直的回答却遭张浚讥刺。飞胸中积忿,上了一道乞罢军职的札子,不等批示,只向随行机密官黄纵略事交代后,就离开建康,回到庐山母墓旁守制了。

  高宗闻知岳飞辞职,即诏令鄂州军营将佐立刻敦请岳飞还军,又派张宗元到鄂州军中做宣抚判官。朝廷命李若虚、王贵去庐山请飞还军,李若虚劝了岳飞六日,飞才答应还军视事。

  张浚用人不当,终于招致了淮西军变,浚因此引咎辞相。岳飞得到兵变的消息,立即上疏表示愿率军进屯淮甸,拱卫建康行朝。高宗只让飞到江州驻扎。九月、十月间,岳飞入觐,向高宗提议立其养子赵瑗(即宋孝宗)为皇储,又遭高宗呵斥。

  有学者认为,岳飞和宋高宗之间的矛盾,就是从这一年开始逐渐加深的。

  这时,宋金对立形势又发生重大变化。金太宗死后,完颜亶继承帝位,而军事首脑完颜粘罕(汉名宗翰)逐渐失势,于是年七月死去,完颜挞懒一派开始掌权。金趁刘豫借郦琼叛降出兵攻宋之机,将刘豫抓获,正式取消存在了8年的伪齐政权,并向宋廷呼吁和谈,条件是归还黄河以南故宋地,并放还高宗生母韦氏,归还已死的徽宗的梓宫。

  反对和议

  1138年(绍兴八年)二月,岳飞还军鄂州,坚持“戮力练兵”,“日夜训阅”。

  高宗为“屈己求和”,进一步重用秦桧,并令其与金接通关系。韩世忠、岳飞对和议一事都表示坚决反对。飞在临安朝见时对高宗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高宗不听。

  十一月,金廷派出江南诏谕使张通古、萧哲,携带诏书,来同南宋“讲和”。

  金人不称宋朝而称“江南”,不说“议和”而说“诏谕”,把南宋完全置于藩属地位,消息传开,朝野上下,舆论沸腾。宋廷诸大臣对此议论纷纷,多有反对者,然而这些主战派人物如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胡铨等人,或被罢官,或被贬谪;赵鼎也被罢相。

  十二月廿七日,秦桧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跪在金使脚下,答应取消宋国号,作金的藩属,并每年纳贡,南宋与金的第一次和议达成。

  1139年(绍兴九年)正月,宋廷宣布大赦天下,以庆贺"和议"的成功。岳飞接到赦书之后,让幕僚张节夫起草了一份《谢讲和赦表》,表明自己不趋附和议,誓要"唾手燕云,复仇报国"。飞对朝廷加封的开府仪同三司官衔,虽三诏而不受,他在辞书中说:"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论功行赏,取笑夷狄。"高宗特下“温诏”,飞才不得已受之。

  其后岳飞又自请随宋使至西京洛阳谒扫先帝陵墓,以趁机窥探金国虚实,但未被允许。再后,飞又上二札子,要求解除自己的军职,字里行间对和议之事不无讽剌之意,高宗、秦桧先未予理睬,后批示不允所请。

  挺进中原

  1140年(绍兴十年),完颜兀术发动政变掌权,随即废除对宋和议。五月,兀术亲统大军,以山东聂儿孛堇和河南李成为左右翼,取道汴京向两淮进军;右副元帅完颜撒离喝统帅西路军,从同州(陕西大荔县)攻陕西。五月下旬,金军兵临顺昌(今安徽阜阳)城下,顺昌告急。宋高宗原不同意岳飞出兵,后恐顺昌有失,便命飞发兵救援。

  岳家军在鄂州已整训三年,岳飞接诏后,立即派张宪、姚政率军东进,援救顺昌。未至顺昌时,刘锜已于顺昌之战中大败金军。六月下旬,当西线金军受阻,东线顺昌解围,局势稍有稳定,高宗便又命司农少卿李若虚向岳飞传达诏命,谕飞“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此时飞已率军开至德安(湖北安陆)。岳飞向李若虚陈述他恢复中原的谋略,若虚素主抗金,他不顾矫诏之罪,主动支持岳飞北伐。

  岳飞随即挥师北上,在六月、闰六月间,由张宪的前军攻下蔡州,牛皋在京西路连克鲁山等县城,统领官孙显也在蔡州和淮宁府之间打败金兵。张宪、傅选又大败金将韩常,顺利收复颍昌。牛皋、徐庆随后和张宪会师,继而收复了陈州。中军统制王贵所部也在闰六月底和七月初接连攻下了郑州和西京河南府。

  与此同时,韩世忠部将王胜收复海州(江苏东海县东),张俊部将王德收复亳州。

  岳飞此前派往河北的义军首领李宝、孙彦、梁兴、董荣等在山东和河北、河东两路联络和组织当地忠义民兵,并在七月初收复了怀、卫、孟等州。至此,岳飞所部和由他联络的各地忠义民兵,对兀术盘踞的东京已形成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六面包围。

  不意正值此时,朝廷诏命张俊撤出亳州移屯寿春,又下诏驻屯顺昌的刘锜向江南调移。岳飞接连上奏,请求友军支援,“伏望速降指挥,火速并进”,没有得到朝廷批准。

  完颜兀术得知驻扎在郾城的岳飞兵马不多,用骑兵一万五千人直扑郾城,企图一举消灭岳家军的指挥中枢。七月初八日,兀术与龙虎大王完颜突合速、盖天大王完颜赛里等,率领金军在郾城北与岳家军对阵。兀术用“铁浮图”为主力,正面进攻,左右翼又辅之以“拐子马”,都是金军的精锐部队。岳飞令其子岳云率背嵬军和游奕军骑兵迎战,往来冲杀,并派步兵用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敌军,下砍马腿,使“拐子马”失去威力,杀伤了大量金兵。

  初十日,金兵再犯 郾城,岳飞在城北的五里店再一次大败金军。这时,兀术又调集了十二万大军屯于临颍县。十三日,杨再兴率兵出巡,在小商桥与金兵遭遇,竟以三百骑兵杀死了金兵二千多人,其中包括一百多名将领,杨再兴与所部全部英勇战死。第二天,张宪率兵再战,金兵只好退出临颍。

  郾城之战后,金人不甘失败,七月十四日,兀术率十万步兵和三万骑兵攻颍昌。王贵、岳云分率精骑与金军战于颍昌城西。岳云以八百背嵬骑兵作正面攻击,步兵分左、右两翼,以抗金军骑兵。颍昌之战,岳家军“无一人肯回顾”,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大败金军,斩俘金统军金吾卫上将军夏姓万夫长,副军粘汗孛堇等七千余人,获马三千余匹。兀术退还开封。

  岳飞为大河南北频传的捷报所鼓舞,他对部属说:“今次杀金人,直到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当与诸君痛饮!”

  岳家军全线进击,包围开封。七月十八日,张宪与徐庆、李山等诸统制从临颍县率主力往东北方向进发,又击败五千金军,追击十五里。同时,王贵自颍昌府发兵,牛皋也率领左军进军。

  兀术以十万大军驻扎于开封西南四十五宋里的朱仙镇,希图再次负隅顽抗。岳家军北上距离朱仙镇四十五宋里的尉氏县驻营,作为“制胜之地”。岳家军前哨的五百背嵬铁骑抵达朱仙镇,双方一次交锋,金军即全军奔溃。兀术最后只剩下一条路,放弃开封府,准备渡河北遁。

  十年功废

  兀术正准备渡过黄河的时候,有个北宋时的太学生却要求进见,对兀术说:“太子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且退矣!”兀术忙问:“岳少保以五百骑破吾精兵十万,京师中外日夜望其来,何谓可守?”太学生说:“不然,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以愚观之,岳少保祸且不免,况欲成功乎?”

  兀术经此人提醒后,决定暂不过河。而秦桧也早在暗中策划岳飞撤军的事了。他们谋划的重要步骤是,让张俊从亳州退还寿春,命令韩世忠稳守淮东,不得继续前进,驻屯顺昌的刘锜远调江南太平州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置岳飞于侧面受敌、孤军无援的境地。就在郾城大捷捷报报上朝廷的时刻,秦桧串通张俊、杨沂中,策动并唆使谏官罗汝楫向高宗上疏,说:“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某若深入,岂不危也。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

  高宗遂降诏,令岳飞班师。

  七月十八日,即张宪从临颍杀向开封之时,宋廷传来班师诏。岳飞鉴于当时完胜的战局,上书争辩说:“契勘金虏重兵尽聚东京,屡经败衄,锐气沮丧,内外震骇。闻之谍者,虏欲弃其辎重,疾走渡河。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

  隔了两三日,大军先锋已进抵朱仙镇,完颜兀术已逃出开封之时,岳飞却在一天之内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诏旨措辞严峻:命大军即刻班师,岳飞本人去临安朝见。据学者王曾瑜考证,高宗发十二道金牌的时间,大约是在七月十日左右,即他得到七月二日克复西京河南府捷报不久。

  岳飞接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愤惋泣下:“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然而在朝廷高压钳制之下,岳飞不得不下令班师。百姓闻讯拦阻在岳飞的马前,哭诉说担心金兵反攻倒算:“我等戴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辈无噍类矣。”岳飞无奈,含泪取诏书出示众人,说:“吾不得擅留。”于是哭声震野。大军撤至蔡州时,当地人民要求与部队一起行动。最后,岳飞决定留军五日,以掩护当地百姓迁移襄汉。大军班师鄂州,岳飞则往临安朝见。兀术回到开封,又整军攻取了被宋军收复的河南地区。岳飞在班师途中得知噩耗,不由仰天悲叹:“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岳飞回到行朝,不再像以往慷慨陈词,只是再三恳请朝廷解除其军职,归田而居。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为由不许。

  1141年(绍兴十一年)正月,完颜兀术再度领军南下。二月,岳飞领兵第三次驰援淮西,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参与抗金战斗。

  千古奇冤

  1141年(绍兴十一年),金国在无力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宋议和。宋廷乘机开始打压手握重兵的将领,尤其是坚决主张抗金的岳飞、韩世忠二人。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四月,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被调离军队,到临安枢密院供职。

  五月,张俊在和岳飞巡视楚州韩世忠的军队时,暗中挑唆岳飞,欲一同分解此军,却遭飞严肃回绝。秦桧又欲陷害韩世忠,飞再次保全了韩。岳飞回朝后,即遭秦桧党羽万俟卨(音mò qí xiè)、罗汝楫的弹劾,诬蔑飞援淮西“逗留不进”、主张“弃守楚州”,请罢飞枢密副使之职。八月九日,岳飞被罢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的闲职,飞自请回到江州旧居赋闲。

  岳飞此时已无兵无权,但对他的迫害却仍在步步紧逼。在秦桧授意下,张俊利用岳家军内部矛盾,威逼利诱都统制王贵、副统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张宪“谋反”,继而牵连岳飞。

  张俊私设公堂,向张宪严刑逼供,毫无结果之下,竟捏造张宪口供“为收岳飞处文字谋反”。岳飞在江州居留,为时甚短,就接到宋廷命令,召他回“行在”临安府。十月十三日,岳飞被投入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狱中,此前其长子岳云也已下狱。

  岳飞义正词严地面对审讯,并袒露出背上旧刺“尽忠报国”四大字,主审官何铸见此,亦为之动容。铸调查发现岳案证据不足,实为冤案,如实禀告秦桧。秦桧却说:“此上(高宗)意也!”改命万俟卨主审此案。

  卨用尽手段,也无法使岳飞三人屈招一字。飞宁死不自诬,乃至以绝食抗争,经其子岳雷照顾,才勉强支撑下来。

  十一月初七日,宋金“绍兴和议”达成:由宋向金称臣,将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划归金国,并每年向金贡奉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

  和议虽已达成,但岳飞始终未能被释放。万俟卨等逼供不成,为了坐实冤狱,又为岳飞罗织搜剔了所谓“指斥乘舆”、“坐观胜负”等数条罪名,欲将飞一举定为死罪。

  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以飞为无罪,与万俟卨竭力争议,均遭罢官处分。布衣刘允升上书为飞申冤,被下大理寺处死。已赋闲的韩世忠因岳飞入狱之事质问秦桧,桧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忿然道:“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十二月廿九日(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下达命令:

  “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宋代史料并无“风波亭”的记载),时年39岁;岳云和张宪被斩首。岳飞的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的死讯传出,百姓们都为之哭泣;消息传到金国,金国大臣们为此酌酒庆贺,并说:“和议自此坚矣!”

  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冒险将岳飞遗体背出杭州城,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隗顺临终前,始将此事告知其子。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岳飞冤狱终于平反。隗顺之子告以前情,乃将飞以礼改葬在西湖栖霞岭。1178年,谥岳飞为“武穆”,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业绩不可磨灭。岳飞表达了被侵犯 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为汉民族的文明绵延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岳飞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人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其他相关历史资料记载:

  无关秦桧:岳飞必然被冤死的几条理由

  1142年初的隆冬季节,宋将岳飞遇害于风波亭。这一悲剧使他本人成为汉民族主义的高度象征之一,在身后赢得了仅次于关羽的战神般的地位,并塑造了牢不可破的忠奸对立斗争的神话。这给很多人一种感觉:假如当初朝廷公正,这样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不过事实也许恰恰相反,岳飞之死之所以成为悲剧,乃是因为它不可避免。

  南宋初年的军事形势

  几乎所有关于岳飞的故事都暗示了一种可能性:假如不是奸臣当道、岳飞冤死,本来宋军是可以收复中原的。这也是后人怀念、推崇岳飞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本性假设。其中最著名的传说就是岳家军在朱仙镇大捷后,迫于12道金牌压力而放弃经营中原。

  邓广铭早已证明:朱仙镇以500骑兵败金军10万、12道金牌等均非史实,而是岳飞之孙岳珂虚构出来的。岳飞的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实际上夹杂进了很多汉族人因愤懑而未能满足的愿望。

  但历史事实往往更严酷。1140年岳家军北伐的确取得了一些胜利,并罕见地在平原上以骑兵对阵决战的态势击败金军,不过战果其实颇为有限:如颍昌之战金军参战有3万骑兵和10万步兵,而宋军的战果是杀敌5000,俘虏2000多,缴获马匹3000多匹;郾城之战宋军对阵金军1.5万骑兵,战果仅夺得战马200多匹;小商河之战杀敌2000多。以上还是宋朝方面的记录,当时国史大抵夸胜讳败,不可尽信,但即使完全信任宋方记录,金兵的损失看起来也远未达到丧失反扑能力的程度。

  而更困难的在于收复失地后能否长期坚守。中原地势平坦开阔,最能发挥骑兵优势,而不利于步兵守卫。宋军几乎90%都是步兵,这在冷兵器时代与骑兵对垒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弱点之一。所以李纲才说:“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以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当时宋军约近20万人,而其中大部分战斗力远不及岳家军,要靠这支军队在野战中彻底击败金军并坚守住收复的失地,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

  即使是在严肃的历史著作中,岳飞的悲剧长期以来也被描绘成南宋政局主战和投降两条路线斗争的结果,而忠奸是毫不含糊的价值对立,没有选择的余地。这建立于一个假设上:抵抗到底,必定获胜。

  然而历史上的困境往往在于,有时使尽全力也不能取胜,那么该怎么办?势弱的一方,通常选择很少。历代诟病宋高宗急于求和,与秦桧共为阴谋,尽管宋高宗的做法有可争议的地方,但作为一个皇帝,他首先考虑的是赵氏王朝能一直维持不坠。南宋初年基本被动挨打,岳飞北伐的短暂突击式的胜利,在高宗看来乃是为数不多的可与金人讨价还价的筹码,因此北伐是手段而非目的。

  被低估的宋高宗

  长期以来,宋高宗是一个在历史上得到颇多劣评的皇帝,原因之一就是他对待岳飞一事极不得人心。愤激者痛斥他丧心病狂地执行投降路线,其原因是他贪生怕死、又贪恋皇位,不想迎被俘的二帝南归,甚至暗示他受惊吓不育,导致精神不健全。

  这些指责在我看来很靠不住:

  首先,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金朝已向南宋通报宋徽宗死耗,而5年后才杀岳飞,因此不存在宋高宗担心徽宗南返夺位的问题;钦宗也未必能动摇他当时的地位。

  其次,他已经是皇帝,何来卖国投降动机?

  第三,如果他一味执行投降路线,那么岳飞一死,按说最大的障碍已去,金军为何也无大举进攻?

  北宋灭亡时,康王赵构受钦宗蜡丸密信,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星夜驰援。但他本人不久也被金兵俘虏,后伺机逃脱。之后战乱中宋军一路溃败,赵构饱受追兵惊吓,这一点也常被用以论证他的怯懦无能的性格缺陷。

  然而在宋徽宗的31个儿子当中,赵构是唯一的幸存者。贾志扬《天潢贵胄》中评说:“宋朝之得以复兴,要归功于赵构的逃跑。”当时如果他没有逃跑,而是在北方战死,那么可能会出现一个更糟糕的局面:女真人不是在17世纪,而是在12世纪就征服中国了。

  事实上在南宋,当时已经出现了不少冒牌宗室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纯正血统的皇子形成一个政治中心,当时的南宋很可能会崩溃。从当时危乱的局势来判断,宋高宗有能力与金维持一个不胜不败的分立局面,已经是一项极为艰巨的政治任务,而不必因为失地未收复就轻易对他加以激烈的指责。单就当时的政治任务而言,我认为宋高宗是一个遭到低估的政治家。

  祖宗之法与岳飞之死

  宋承唐末五代之乱,赵宋对骄兵悍将极为戒备。自建国始,直接领兵将帅不得参与军政大计,以防止他们利用机会发动政变;而主管军政大计的文官,虽有权调动军队,制订战略决策,却又无一兵一卒。宋仁宗时狄青功高,但仍遭贬黜,他问宰相文彦博外放原因,文答:“无他,朝廷疑尔。”

  宋廷在对武将压制的同时,又一向加以优渥待遇。正一品宰相料钱每月300贯,从二品的节度使却有400贯;节度使的公用钱更惊人,每月3000贯至一万贯,而岳飞建节两镇,月薪至少万贯无疑。自高宗南渡,财政拮据,官员的俸禄只支1/3到2/3,“唯统兵官依旧全支”,这无疑也激发了岳飞效忠的决心。

  高薪养兵的用意,在于使之乐于享受,而无政治野心。《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秦将王翦伐楚,出兵前再三向秦始皇要求赏赐大批良田美宅。有人不齿,王翦却说:秦王惯常猜疑,如今将秦国所有大军全交给了我,我不这样做,难道让秦王对我起疑吗?

  岳飞没有老将王翦那样洞察世故。我们后人在看待岳飞的事情时,遭遇到一个强有力因素的影响:我们已经知道岳飞是个赤诚的爱国者。宋高宗和我们不同,他按照自己的逻辑,难以判断岳飞是忠臣还是野心家。岳飞接近士大夫,又清廉自好,颇得军心,能答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这样的话,显示出他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物。而雄心与野心常常是一回事,在宋高宗难以确认岳飞是否忠诚的情形下,他宁可错杀。

  岳飞的悲剧在于:他身居高位,但性格刚正清廉,对政治简直毫无头脑。他忠诚正直的一面曾使他成为高宗最欣赏的将领(南宋初年,岳飞是提升最快的大将),岳家军番号正式改为神武后军时,高宗亲笔题写“精忠岳飞”战旗,赐白银2000两犒赏,以笼络其心。后来岳飞眼看收复失地无望,表现得极为愤恨,称病3个月,不肯复职,遭到李若虚严厉责备:“是欲反耶?……若坚执不从,朝廷岂不疑宣抚?”岳飞显然并未意识到自己这番举动已遭朝廷疑忌,1137年秋又上书建议立皇储,遭高宗训斥,下朝后面如土色;1138年,再提增兵,反对议和,这更触犯 高宗忌讳。

  岳飞不懂政治顾忌,以为自己问心无愧,直言进谏,即使在当时朱熹看来,却已是“骄横”了。岳飞在狱中听一个狱子说:“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故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不禁悲愤难当,然而只有大书“天日昭昭”四字,实至死也未知这一猜疑与自己平素没有心机和政治觉悟有关。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普贤行愿品原文

  • 普贤行愿品拼音

  • 普贤行愿品讲记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常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