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常识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2022-11-08 06:16:05作者:普贤行愿品常识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译文]明月是何时出现在天上?我手举金杯询问青天。

[出典]苏轼《水调歌头》

注:

1、《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gé),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宫殿。

(3)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琼楼玉宇:形容瑰丽堂皇的建筑物。这里指月中宫殿。

(6)不胜:忍受不住。

(7)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着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明月。

(12)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13)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1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16)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把,握着。

(18)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

(1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照进雕花的窗户,照到不眠的人。绮户,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窗户。

(20)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

(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婵娟,指月亮。

3、译文: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

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

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4、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苏轼生平事迹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4l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人世的某些思想矛盾。

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几时:什么时候。把酒:端起酒杯。这里是化用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

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月问年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月宫呢?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乘:驾。归去:这里是回到天上去。琼楼玉宇:美玉造成的楼宇,这是想像中的仙宫。不胜:经不住,承担不了。胜,能承担,经得起。

“我欲乘风归去”,明白地说出了他的这种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人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弄:玩弄,欣赏。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这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6、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

朱:朱红,正红色。阁:我国旧时一种楼房,可供游息、远眺、供佛、藏书之用。绮户:雕花的窗户。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

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阕“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

不应:这里是不应该的意思。何事:为什么。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自解自叹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结句与上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藉,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8、本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节,当时苏轼正任密州知府。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月光如雪,人在月圆时常常会思家乡,念亲人,词人苏轼此时想起了已经分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子由)。词人举杯望月,不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随作此词。

上阙:本词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气势豪爽、潇洒,仿佛成了天地之见局外之人,似有超然物外之神态。“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天上与人间作时间上的对比,突出了他当时“仕”与“隐”的矛盾心理。“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不满与现实,企望天上的纯洁,可天上又如何呢?然而天上和人间没什么两样,同样也有不可逆转的缺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则是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着自己已然身处“琼楼玉宇”,与仙人一同翩翩起舞。可能是酒的作用吧,觉得月下清影好像不是在人间。

下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转动的月光照着华美的宫殿,照着雕花的门窗,照着难以成眠的思想思亲之人,叫人觉得凄清,冷落,孤独。按理说,月亮不应该有怨恨吧,可它为什么常常要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在思念亲人的时候才圆呢?仿佛与人过不去一般。可事实上不非如此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及此,词人由情感的激越转入了理智的超脱,化悲怨为豁达,告诉人们,这原本是自然规律,没必要死死纠缠于其中,应退而思之。那就是此人所属发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可供千里亲人共赏的明月呢!只要健康常在,可以千里共赏一轮明月,共同寄托相思之情啊!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乐观向山上的人生态度。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蕴含着人间情事。词作虚实并举,通篇观之,意境在虚虚实实中跳跃,情感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世间徘徊,借自然界中月的阴晴圆缺,品味浓厚深刻的人生哲理,词人终于求得出了出路--离合的悲欢,政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来消解,只能以旷达的心态一笑而了之。

9、大多数天文学家认为,月球和地球是太阳系的同一个区域内形成的。它们的原始物质是气体与尘粒,混在一起的就叫作“星子”.空间中的无数星子由于碰撞,逐渐形成较大的星子。大星子又逐渐吸引周围的星子而变得更大起来,这一过程叫作“碰撞吸积”.最大的星子后来形成地球及其它行星,而较小的形成月球。月球刚形成时很热,覆盖月面的是由炽热的熔岩构成的岩浆层,逐渐冷却后形成现在的月壳。大约距今46-42亿年前,月壳上古老的山地已经形成。

最近,德国和英国科学家分析了美国“阿波罗”号飞船带回的不同月球岩石样本,根据岩石中钨-182同位素的数量,测出了相对精确的岩石年龄。科学家们分析测算出月球的年龄为45亿2700万。这是迄今为止有关月球年龄的最精确测量结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宋代大词人苏轼在1076年中秋节赏月时写下的《水调歌头》的开篇句。时过近千年还被人们奉为绝唱,不仅是因为表现了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更是因为这首词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追求美满团圆的理想和愿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普贤行愿品原文

  • 普贤行愿品拼音

  • 普贤行愿品讲记

版权所有:普贤行愿品常识网